在全球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的背景下,气象经济、气候变化应对以及新能源的发展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的第二届国际气象经济高峰论坛于9月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以“气候变化与新能源”为主题,探讨了气象经济如何助力新能源的发展以解决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
新能源是解决气候变化的关键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高温、干旱、山火、洪水等灾害。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今年7月被确认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之一。这一现象的背后,部分原因是人类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和大量使用。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在论坛上表示:“在我们不可避免地看到传统能源消耗导致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解决全球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全球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比2021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表示:“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取得了快速进步。”
全球能源互联网加速能源转型
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可以加速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概念强调清洁主导、以电为中心、互联互通和多能融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主席刘泽洪认为:“相比现有的发展模式,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会提高全球清洁能源的开发速度和全社会电气化率,提高1.5倍以上。”
中国在能源互联网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电和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创新和工程建设。刘泽洪介绍:“截至2022年,中国已建成投运37项特高压输电工程,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亿千瓦,有力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优化配置,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成熟技术和成功示范。”
气象经济助力新能源发展
然而,气候变化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如高温、沙尘暴等,对电力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申彦波指出:“能源行业是气象因素高度敏感的行业,在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中,天气因素会限制生产、运输等过程,因此气象因素对能源供应安全至关重要。”
为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气象灾害预警需要与能源电力气象灾害预警有所不同。申彦波建议,应建立专门的能源电力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新能源产业的需求。
本次论坛上发布了多项重要成果,其中包括了新一代能源电力气象服务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涵盖了新能源场站的安全应急和智慧运维,以及电力设施气象灾害的精确防控和应急指挥等多个领域。这些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够提供更精确的海上风电智能运维服务,确保海上风电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综合而言,气象经济与新能源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和新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挑战,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气候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和合作,为构建可持续的能源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