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消纳:重要挑战与机遇

2023-07-12 15:23
0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的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工作。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表示,为了应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将推动可再生能源法的修订,并进一步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建立基于绿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绿色电力证书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所发放的“电子身份证”,通过出售绿证获取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收益,电力用户通过购买绿证证明其消费绿色电力。该制度在引导绿色电力消费和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可再生能源消纳方面,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明确绿证的权威性、唯一性、通用性和主导性,拓展绿证核发范围,推广绿证绿电交易,引导绿色电力消费,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全社会更好地消费绿色电力。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我国能源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现有的电力系统需要接纳和消纳大规模高比例波动性强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因此,急需大力发展各类储能技术,以弥补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的缺口。

 

随着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表示,新型储能技术的特点与传统储能技术形成了优势互补,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了更多选择。与传统的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储能技术在选址灵活性、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应用场景多元等方面具备优势。新型储能技术与抽水蓄能技术可以形成互补,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解决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带来的强随机性和高波动性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在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大幅提升,安全防控技术和措施不断完善。例如,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比10年前提高了一倍以上,功率密度提升约50%,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链。此外,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尽管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增长,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流的储能电池系统成本仍然呈下降趋势。新型储能行业正逐步形成产业化体系,处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

 

为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煤电转型发展是电力系统消纳新能源的重要支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赵学顺透露,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转型为目标、以市场为抓手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力度。相关部门将制定辅助服务价格办法,建立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修订和完善市场交易细则,推动辅助服务品种市场化,以降低系统整体调节成本。同时,还将进一步拓展辅助服务的覆盖范围,挖掘辅助服务的功能深度。

 

综上所述,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以及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是中国能源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与机遇。通过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推动绿证绿电交易,引导绿色电力消费,加大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加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中国将能够更好地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