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低碳经济行业正迎来持续凸显的发展优势,预计绿色低碳累计投资需求将达到惊人的487万亿元。这一趋势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推动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在最近举行的“Re:Think 2022智慧城市与韧性未来”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在当前的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减碳不仅是一项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经济发展新机遇。因此,如何协调减碳压力和动力之间的关系对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面临着“三高一短”挑战,即高碳型能源结构、高碳产业结构,以及难以减排的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较高占比。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高速进程中,许多地区仍面临能源消费增量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将在短短的30年时间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相比欧美国家50至70年的时间缩短了近一半。
贺克斌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面对“三高一短”挑战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是新一轮产业竞争。全球各国都在以“双碳”为切入点布局,争夺新一轮技术高地。因此,加快技术创新对于推动低碳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低碳技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到了广泛认可。贺克斌认为,除了传统产业需要低碳技术的推动之外,绿色低碳技术本身也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利用数智技术赋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将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等创新发展的有利契机与生产、消费过程相结合,将先进理念和技术融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领域。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优化集成技术,支持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储能和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
全球范围内已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这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低碳经济行业的发展优势将持续凸显,绿色低碳累计投资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这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投资增长,需要建立高效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估算,气候投融资占绿色金融的比例接近2/3,因此需要加快气候投融资试点的推进。目前,中国的气候投融资仍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法律法规、政策和实施指南等方面的挑战。此外,缺乏系统的气候投融资统计体系和相关数据也是阻碍进一步推进气候投融资创新的障碍。
针对这些挑战,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加快制定气候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指南,并建立国家气候业务管理体系,确保相关业务符合要求。金融机构应将气候投融资纳入整个银行金融体系,并进行专业员工的培训。实体机构可以建立专业的绿色低碳团队,积极与政府和金融机构对接,争取优惠的金融支持。
展望未来,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推动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将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不断优化绿色金融融资机制,推动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相协调,实现经济的繁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