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北半球连续遭遇高温热浪袭击,我国北方也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天气。在高温天气下,生产生活用电增加将对能源供应和能源结构产生明显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高温天气对能源供应的影响
在传统能源供应方面,高温天气会导致夏季空调等负荷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对电力总需求和峰谷需求产生明显影响。这不仅会加大传统能源电力供给的压力,还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电力调峰需求。同时,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等也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供给的不稳定性。
供给侧应对措施
1. 燃料供给保障: 针对负荷短期大幅增长所带来的燃料需求,要确保燃料供给的稳定,以满足能源生产的需求。
2. 备用电源建设: 加强备用电源的建设,包括天然气调峰电站、燃煤电站调峰改造等,以应对电力供需波动。
3. 可再生能源发展: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光伏等,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 电网调控能力提升: 加强电网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电网调控能力,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5. 智能电网建设: 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更好地应对电力波动。
需求侧应对措施
1. 节能提效: 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工作,从源头上降低需求侧能源消费,包括推进系统节能,减轻负荷压力。
2. 短链化和柔性化技术: 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强生产工艺的短链化和柔性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对能源供应波动的响应能力。
3. 储能设施建设: 加快抽水蓄能电站、重力储能等调节设施建设,提高对短期极端天气的调节能力。
4. 电动汽车的调峰潜力: 在发展电动汽车的基础上,开展V2G试点示范,利用电动汽车进行负荷调峰。
5. 动态电价制度优化: 优化阶梯电价和峰谷电价制度,通过价格手段引导需求侧进行调节。
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的措施
1. 储能技术研发: 加快抽水蓄能、化学储能技术的研发,实现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2. 新型储能技术: 推动高效重力储能、液流储能、固态储氢等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应用。
3. 核电机组发展: 加快第四代核电机组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面对极端天气对能源供给的影响,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采取措施,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要逐步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电网调控能力,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同时,还需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节能与能效工作,以及灵活的电力调峰措施。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对能源供应的挑战,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