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图尔盖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西南边缘,是一个发育于哈萨克板块晚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的中生代被动裂谷盆地,也是哈萨克斯坦重要的石油产地之一。2004年至2005年,中国石油先后进入KAM、ADM和PK项目,开始了全方位的立体勘探和评价,成为海外成熟探区精细勘探的典范,为中哈原油管道提供了重要的油源保障。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被誉为"天马之国",它横跨亚欧两大洲,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家,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最早的参与者之一。这个国家地处重要的地理位置,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哈萨克斯坦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有色金属和石油。南图尔盖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是该国重要的石油产地之一。在中国石油进入之前,已经发现了17个油气田,原始探明及控制可采储量达1.8亿吨。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评价,待发现的石油可采资源达27亿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南图尔盖盆地的面积约为8万平方千米,是一个中生代的裂谷盆地。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该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力、磁力、电法和区域地震勘探工作,摸清了基本的地质结构。然而,由于资料质量的问题,盆地南部的Aryskum坳陷没有得到完整的构造图,而在北部的Zhilanchyk坳陷却发现了3个构造,并进行了钻探井。第一口钻井在侏罗系地层,但未发现油气。
1983年,南图尔盖盆地恢复了勘探工作,并将重点转向盆地南部的Aryskum坳陷,发现了一些油气显示。1984年,在Kumkol构造钻探一口井,成功获得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该盆地迄今为止最大的油田——Kumkol油田。此后陆续发现了16个油田。在中国石油全面进入之前,大型构造已经钻探完毕,进入了复杂断块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精细勘探阶段。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外国公司的涌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公司没有对盆地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对盆地的整体和深层次认识不足,影响了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国外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国内对该盆地也只是有限了解,对该盆地的成因机制、演化历史、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认识。
2004年,中国石油在该盆地购买了两个石油勘探开发项目——KAM和ADM,其中ADM还包括一个勘探区块(滨湖探区)。2005年,该公司在盆地东部断陷首次在侏罗系获得油流,取得了重要的勘探突破,开辟了新的勘探领域。同年,中国石油还收购了位于南图尔盖盆地最大的石油企业——Petro Kazakhstan公司。该公司拥有12个油田全部或部分股份,其中包括该盆地最大的Kumkol油田。该公司拥有2P可采储量9000万吨,年作业生产能力1000万吨,并拥有5个勘探区块。这样,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范围覆盖了南图尔盖盆地的绝大部分地区,具备了对盆地进行整体研究的条件。
通过中国石油在南图尔盖盆地的勘探开发,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公司在海外成熟探区的精细勘探能力。这对中哈原油管道的油源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也促进了南图尔盖盆地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南图尔盖盆地的石油资源潜力仍然巨大,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勘探技术的提高,将有更多的石油资源被发现和开发,为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等国家的能源需求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