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车辆自燃,大家或许觉得只有在高温的夏季才会发生,冬季不可能会自燃。其实,无论是燃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也容易发生自燃。
引发自燃的原因有很多
根据以往发生的自燃事故来看,部件老化、设备改装或更换不当、车内有易燃品和长时间踩刹车是主要“四大杀手”。
以部件老化为例。在冬季干燥、低温的环境下,容易产生静电、火花,如果遇到汽车上老化或龟裂的橡胶件、塑料件,极易引发自燃。
同样,改装汽车上的设备也为自燃埋下隐患。比如配备防盗器、换装高档音响,如果安装师傅的技术有限,没有分析车辆线路布置和具体结构,也不计算不同线路的功率来决定由哪里获取电源更合理等问题,自燃事故将不可避免。
相比较,新能源汽车在冬季也时有自燃情况发生。究其原因,可归纳为充电时起火、碰撞起火、浸水起火和停驶状态起火四种。其中,充电时起火最为常见。
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BMS(电池管理系统)会根据所监测的电池状态给出合理的充电方案,通过与充电桩“联系”,来控制充电条件。但时间一久,BMS对电池的检测准确率会逐步降低,甚至失效,最终造成动力电池过充,导致电解液等材料裂解产生气体,堆积在负极表面,从而引发自燃。
此外,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时,由于接触不良,导致插头端子发热,致塑料件软化起火燃烧;或者充电器放置位置不对、电流过大,也会导致车辆自燃。
好习惯可预防车辆自燃
通常来说,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在自燃前往往会出现一些征兆,比如仪表灯不亮、闻到汽油味或焦煳味等异味,甚至是发动机舱冒烟、发动机开锅,其实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
加大线路检查频次。自燃多出现在老旧车型中,新车也时有发生,因此任何车辆都不应该掉以轻心,常检查很必要。建议超过4年的车辆,应当加大检查线路的频次,以远离危险。
切勿私自改装。很多车主购车后,会对车辆进行局部改装,比如加装氙灯、雾灯、倒车雷达影像之类。如果不是必要的情况,应当尽量避免改装线路,确有需要的应选择有资质的改装店进行改装工作,避免留下安全隐患。
不要长时间踩刹车。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长时间踩刹车会使制动系统过热,聚集的热量如果遇到泄漏的液压油,可能会引发自燃。如果路途遥远,建议驾驶员增加休息次数,以缓解疲劳,同时让车辆的发动机和其他部件得到“休整”。
除此之外,车主应长期在车内配备有效灭火器、绝缘手套等应急装备,并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发现灭火器压力过低要及时更换,以便在发生自燃时及时自救或救助他人。如果有条件,还建议车主购买自燃险,以减少出现事故后带来的经济损失。
汽车自燃处置要及时
车辆一旦起火燃烧,仅需10分钟就会烧得面目全非。因此,想要最大限度降低损失,起火后的前3分钟处理很关键。
在发生自燃前,一般是味道或是烟雾最先传出,所以当行驶途中闻到橡胶被烧焦的味道或是发动机舱有烟雾冒出时,驾驶员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并第一时间选择靠边停车,进行查看和处理。
当怀疑车辆即将自燃或已经自燃后,驾驶员应迅速打开双闪,并将车辆停靠至路边,且远离周围的易燃物,疏散车上人员,切断车内一切电源。在确定着火位置后,马上找到灭火器,按照灭火器的操作要求,对冒烟处或着火点进行喷射灭火。
需要注意的是,车载灭火器的容量有限,如果超过3分钟,驾驶员发现火势还没有控制住的话,就赶紧撤离到上风口的安全地方,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毕竟人身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同时,驾驶员应选择报警求助。
如果条件允许时,驾驶员可以在车辆前后100米位置摆放警示三角牌,警示其他车辆和无关人员不要靠近,避免因油箱爆炸而引起人员伤亡。
电动汽车发生自燃情况时,其消防灭火方式与燃油汽车不同。如果电池正在充电过程中出现高热、表面鼓胀、冒烟等现象时,预示着该电池将很快发生自燃,甚至发生爆炸。此时应第一时间切断电源和撤离。
如果是锂离子电池自燃,最好的办法是降温冷却,因为锂离子电池中的锂是以氧化物或盐的形式存在,所以建议使用能扑灭金属及轻金属燃烧的D类灭火器。如果出现了明火,要避免使用泡沫灭火器对电池部分喷射,因为喷出的泡沫附着在电池外围,形成热绝缘体,从而增加化学反应,产生更多的热量,更易发生爆炸。
以上是冬季汽车自燃的处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平安度过今年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