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the Congo;法语:République du Congo),简称为刚果(布),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东、南两面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首都为布拉柴维尔,海岸线长150多公里,总面积为34.2万平方公里,首都布拉柴维尔,全国共划分12个省(Département),6个直辖市,人口566万(2021年),全国有56个民族,属班图语系,最大的民族是南方的刚果族。
13—14世纪建立刚果王国。15世纪起被葡萄牙、英国和法国先后入侵。1884年被划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5日完全独立,定名刚果共和国。1969年改名刚果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回现名。
刚果共和国经济的两大支柱是石油和木材。大洋铁路是刚果全国仅有的一条铁路,也是非洲最早的铁路之一。2021年刚果(布)国内生产总值10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55美元,经济增长率-7.9%。
历史沿革
13世纪末至14世纪,班图人在刚果河下游建立了刚果王国,领土包括安哥拉、加蓬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疆域。15世纪晚期,欧洲人来到这里开始奴隶贸易。19世纪早期,奴隶贸易结束,这些班图王国也都衰落了。1880年10月3日,法国人正式占领这片土地,开始对刚果进行殖民统治。1884年,柏林会议确定法国殖民地与比属刚果以刚果河为界。1910年,法国设立法属赤道非洲,包括加蓬、乍得和中非共和国,布拉柴维尔被定为首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属赤道非洲当局支持戴高乐将军。1940年至1943年,布拉柴维尔被选作自由法国的象征性首都。
1958年9月,经过法国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法属赤道非洲解体。1958年11月28日,4个成员国各自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国家。1960年8月15日,刚果正式独立,这一天成为刚果国庆至今。独立后一度政权更迭频繁。1961年,菲勒贝尔·尤卢当选为第一任总统,旋即在1963年的“八月革命”中被推翻,由阿尔方斯·马桑巴-代巴接任,而他又在1968年7月31日被马里安·恩古瓦比等联合发动的“七·三一运动”推翻。次年12月国名改为刚果人民共和国。1977年,恩古瓦比遇刺身亡,若阿基姆·雍比-奥庞戈出任总统,两年后被执政党刚果劳动党(简称刚劳党)罢免,不久德尼·萨苏-恩格索成为党主席,同时当选总统。
1990年7月,劳动党决定放弃马列主义,但坚持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放弃领导地位。次年上半年举行全国会议,通过临时宪法,恢复独立时的国名、国旗和国歌。1992年,刚果共和国举行实行多党制后的首次总统大选,泛非社会民主联盟主席帕斯卡尔·利苏巴当选总统。1997年6月,刚果内战爆发,利苏巴战败逃亡,萨苏成为总统。
1998年1月,刚果共和国召开“全国和解、团结、民主和重建论坛”,决定在刚继续实行多元化民主,重建民族间信任和团结,确定3年弹性过渡期后举行总统大选。此后,刚政府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平息了武装骚乱,与主要反政府武装派别达成停火和停战协定,除普尔地区外,国内局势逐步恢复稳定。2001年3、4月间,刚非排他性全国对话在首都布拉柴维尔举行,通过了政府提交的新宪法草案和和平与重建公约。2002年1月20日,刚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3月10日,刚举行总统选举,萨苏以压倒多数当选。此后,刚在除普尔省以外的其它地区顺利举行了立法、地方和参议院选举。8月14日,萨苏就任总统,并组成新一届政府,刚过渡期宣告结束。2003年3月,刚政府与普尔省的最后一支反政府武装签署和平协定。2005年1月7日,刚改组政府,新增设总理和4名国务部长职位。10月,萨苏总统批准流亡国外多年的前总理科莱拉回国。2006年8月,颁布《政党法》。2007和2008年,刚举行立法选举和地方选举,总统派获绝大多数席位。2009年7月12日,刚举行内战后第二次总统选举,萨苏以78.61%高票当选连任,8月14日宣誓就职。2009年9月15日,新政府成立,取消总理职位,设5名国务部长。 此后,政府于2011年8月、2012年9月两次改组,萨苏再度执政后,推行和平、统一、民族和解政策。
2022年1月,刚果(布)因未缴纳联合国会费而失去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权。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刚果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东、南两面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6公里,总面积为34.2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刚果共和国东北部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刚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间为马永贝山地。
气候特征
刚果(布)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中部、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湿度大。全国年平均气温在24~28℃之间。总体上,刚果(布)属于赤道型热带气候,全年气候炎热、湿润,分大小旱雨季:1月至2月为小旱季,3月至4月为小雨季,5月至9月为大旱季,10月至12月为大雨季。季节变化温差不大,但降水量因地而异,差别很大。例如,北部地区除12月、1月可以称为旱季外,其余基本都是雨季。刚果(布)全年降水量为1000~1600毫米,北部地区可达2000毫米以上。
水文分布
刚果河(扎伊尔河)及其支流乌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刚果(金)的界河。境内刚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夸拉河等,库依路河单独入海。
自然资源
油气资源
刚果(布)为非洲主要产油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有关资料显示,刚果(布)的天然气资源为1000亿立方米,沿海地区和海上油区已探明石油资源为37亿桶,可开采储量为13亿桶。目前,刚果(布)的日开采量在30万桶左右,近几年的年产量保持在9000万到1亿桶之间。在刚果(布)从事石油勘探和开采活动的公司主要有法国道达尔公司、意大利埃尼公司和美国雪佛龙公司等。刚果(布)的官方媒体《布拉柴维尔快讯》2019年8月报道,在北方盆地省发现储量约为4.8亿桶的油田。
矿产资源
刚果(布)有比较丰富的钾矿(60亿吨)、铁矿(约250亿吨)、磷酸盐矿(600万吨),以及金、铜、锡、铝等矿产资源。除中国黄金索瑞米公司开发的铜矿项目外,尚无其他矿产实现规模化产出。
森林资源
刚果(布)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根据刚果(布)政府最新发布的数据,全国森林面积达2400万公顷,约占全国面积的70%,占非洲大陆森林面积的10%。其中1500万公顷的森林可供商业性开发,年开采量100万立方米。刚果(布)以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区网络密集闻名,保护区面积约占刚果(布)国土面积的13%。
水利资源
刚果(布)是一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年水资源总量达到1.58万亿立方米,人均达到44万立方米。境内有河流100多条,最大的河流刚果河的长度约4700公里,流经安哥拉、赞比亚、中非、喀麦隆、刚果(金)、刚果(布)等国家。刚果河在刚果(布)境内长达1000多公里,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南美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二大河。刚果河的众多支流及分在刚果(布)境内形成密布的水网体系。
国家象征
国名
刚果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the Congo;法语:République du Congo),简称刚果(布)。国名源于刚果河。当地土语意为“大河” 。
国旗
刚果共和国国旗采用于1958年8月18日,1969年被废止。1991年6月10日再次确立为国旗。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绿、黄、红三色构成,左上方为绿色,右下方为红色,一条黄色宽带从左下角斜贯至右上角。绿色象征森林资源及对未来的希望;黄色象征丰富的资源和无尽的财富,也代表诚实、宽容和自尊;红色代表热情和刚果人民为非洲的自由和独立洒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的热血。
国徽
刚果共和国国徽于1963年启用,1970年废除,2003年再度启用。国徽为一黄地盾徽。绘有一只呈忿怒状、右爪持火炬的红色绿爪绿舌狮子,中有绿色波浪纹。上有一顶书有国名的王冠。盾徽由两只象守护。饰带以法语书上国家格言“联合、劳动、进步”。
国歌
《刚果人》(法语:La Congolaise)是刚果共和国的国歌。曲作者是让·罗耶和约瑟夫·斯帕迪列尔,词作者是雅格斯·唐德拉和乔治·金班吉。1959年,该国歌被启用,后在1970年社会主义政变、刚果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光荣的三日》取代。1991年,刚果人民共和国结束,这首《刚果人》再次成为刚果共和国的国歌。
人口民族
据世界银行统计,2020年刚果(布)全国人口约551.8万,平均每平方公里约16人。三分之二人口居住在城市,仅布拉柴维尔和黑角两市人口就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妇女占人口总数的50.04%,15岁以下儿童占41.27%,65岁以上老年人占2.76%,育龄妇女占20%。刚果(布)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6%。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刚果(布)的人口出生率为31.99‰,死亡率为6.55‰,2020年的婴幼儿死亡率为34.9‰。 2021年,年刚果(布)全国人口566万。
刚果(布)共有大小部族56个,其中最大的是刚果族,包括拉利族(LARIS)、维利族(VILIS),罗安哥族(LOUANGO)、巴刚果族(BAKONGO)等。刚果族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约占总人口的45%。中部地区主要是太凯族(TEKE),马科科(MAKOKO)国王部族,约占总人口的20%。北部有姆博希族(MBOCHI),约占总人口的16%;桑加族(SANGA),约占总人口的3%;马卡族(MAKA),约占总人口的2%。此外,北部原始森林中还有非洲矮人俾格米族(PYGMEES),人数不多,仍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