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

2023-12-18 15:26
0

《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是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的统一安排。《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

《巴黎协定》于20151212日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于20164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于2016114日起正式实施。《巴黎协定》是已经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的后续。

2016422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在《巴黎协定》上签字。 同年9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之一。

202111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经过两周的谈判,各缔约方最终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

 

发展沿革

201512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按规定,《巴黎协定》将在至少5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至少约55%)交存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书之日后第30天起生效。

2016422日,《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当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在《巴黎协定》开放签署首日,共有175个国家签署了这一协定,创下国际协定开放首日签署国家数量最多纪录。 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的范围之内。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出席签署仪式,并代表中国签署《巴黎协定》。 美国国务卿克里抱着孙女签署《巴黎协定》。

在秘书长潘基文正式发表讲话前,邀请一位来自坦桑尼亚的青年代表发言。这一程序的改变体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意义,并强调年轻一代在未来所肩负的责任。

201610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巴黎协定》于当月5日达到生效所需的两个门槛,并将于2016114日正式生效。

国际社会强有力的支持不仅证明了需要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的紧迫性,而且显示出各国政府一致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强有力的国际合作。潘基文呼吁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全面执行《巴黎协定》,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

2016114日,欧洲议会全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欧盟批准《巴黎协定》的决议,欧洲理事会当天晚些时候通过书面程序通过了这一决议。这意味着《巴黎协定》已经具备正式生效的必要条件。 联合国气候大会组委会在摩洛哥城市马拉喀什发布新闻公报,庆祝《巴黎协定》生效,强调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也是一个正视现实和面向未来的时刻,需要全世界坚定信念,完成使命。

20211113日夜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时一天后,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大会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一揽子决议,开启国际社会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新征程。

 

参与国家

签署国家

截至2016629日,共有178个缔约方签署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共有19个缔约方完成了这一程序。近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已有22个缔约方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程序。

20169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则成为23个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 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美国退出

2019114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证实,特朗普政府已正式通知联合国,将让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也是退出协定为期一年流程中的第一个正式步骤。

2020114日,美国已正式退出了《巴黎协定》。

20201130日,美国福克斯新闻记者帕特·沃德援引过渡团队消息称,拜登和哈里斯已经与国家安全和气候政策官员进行远程会谈。双方商讨了拜登对于国际气候的承诺,其中包括在上任第一天就重返《巴黎协定》。

20201212日,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在其社交媒体上宣布,美国将在39天后重回《巴黎协定》。

2021120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 。219日,美国方面宣布,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协定》 。

 

细则谈判

20184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框架下的新一轮气候谈判在德国波恩开幕。缔约方代表将就进一步制定实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相关准则展开谈判。

201812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顺利闭幕。大会如期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通过了一揽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全面落实了《巴黎协定》各项条款要求,体现了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不同国情,符合国家自主决定安排,体现了行动和支持相匹配,为协定实施奠定了制度和规则基础。

 

制定意义

延续性

《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公平性

《巴黎协定》获得了所有缔约方的一致认可,充分体现了联合国框架下各方的诉求,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协定。协议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能力自主行动,采取非侵入、非对抗模式的平价机制,是一份让所有缔约国达成共识且都能参与的协议,有助于国际间(双边、多边机制)的合作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培养。

欧美等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并开展绝对量化减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减排目标,逐步实现绝对减排或者限排目标;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编制和通报反映它们特殊情况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的战略、计划和行动。

长期性

《巴黎协定》制定了“只进不退”的棘齿锁定(Ratchet)机制。各国提出的行动目标建立在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建立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各国行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的约束机制。

《巴黎协定》将在2018年建立一个对话机制(the Facilitative Dialogue),盘点减排进展与长期目标的差距。

可行性

《巴黎协定》协定要求建立针对国家自定贡献(NDC)机制、资金机制、可持续性机制(市场机制)等的完整、透明的运作和公开透明机制以促进其执行。所有国家(包括欧美、中印)都将遵循衡量、报告和核实的同一体系,但会根据发展中国家的能力提供灵活性。

 

主要内容

《巴黎协定》共29条,当中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从环境保护与治理上来看,《巴黎协定》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巴黎协定》将世界所有国家都纳入了呵护地球生态确保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当中。协定涉及的各项内容摈弃了“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体现出与会各方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的强烈愿望。《巴黎协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下,在《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等一系列成果基础上,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从经济视角审视,《巴黎协定》同样具有实际意义:首先,推动各方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积极向绿色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避免过去几十年严重依赖石化产品的增长模式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其次,促进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财力支持,在技术周期的不同阶段强化技术发展和技术转让的合作行为,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再次,通过市场和非市场双重手段,进行国际间合作,通过适宜的减缓、顺应、融资、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方式,推动所有缔约方共同履行减排贡献。此外,根据《巴黎协定》的内在逻辑,在资本市场上,全球投资偏好未来将进一步向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环境治理等领域倾斜。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