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油田

2023-04-28 14:08
0

克拉玛依油田是我国解放后于1955年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译音,得名于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地,现为克拉玛依市区东角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

2018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油田简介

克拉玛依油田即新疆油田,其勘探开发单位新疆油田公司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准噶尔盆地及其外围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集输、销售等业务。因其位于克拉玛依地区,习惯把新疆油田称为克拉玛依油田。

新疆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油田,原油产量居中国陆上油田第四位、连续25年保持稳定增长,累计产油2亿多吨。2002年原油年产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预测石油资源总量为86亿吨,天然气为2.1万亿立方米,目前石油探明率仅为21.4%,天然气探明率不到3.64%,勘探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今后一个时期,公司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科学经营油田,实施加快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本战略,用5-10年时间,把新疆油田公司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油气生产企业;到本世纪中叶,油田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把新疆油田建设成为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生命力的世纪油田。新疆油田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四个大庆”战略任务中的新疆大庆,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

 

地理位置

克拉玛依油田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其钻探的第一口井在独山子油矿北约130千米处。在市区东北角有一座沥青丘,这里像山泉一样流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油。当地人把这里叫做黑油山,维吾尔语即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油田基地位于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位于东经84°42′,北纬45°36′,全市面积9500平方公里。克拉玛依市下辖421镇。1990年全市人口26万余人,其中汉族占76.24%,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满、锡伯、俄罗斯等30多个少数民族占23.7%。克拉玛依有归侨、侨眷、港澳台胞眷属3000余人,他们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有着广泛的联系。克拉玛依交通十分方便,三条公路干线穿越境内,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有定期班车通往乌鲁木齐及北疆各主要城市,北疆铁路沿线的开通使克拉玛依交通方式多样化,同时,克拉玛依机场有直飞乌鲁木齐和北京的航班。

 

发展历程

1958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属地级市。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的戈壁荒滩,已建成为一个具有勘探、钻井、采油、输油、炼油、建筑、运输、机修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文教卫生、商业贸易、公共事业基本配套的石油工业新城。

早期

上早已记载过当地的“黑油山”。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开始普查勘探。1955年获工业油气流。1956年投入试采,年产原油1.6万吨。至1960年达163.6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39%。是大庆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全国最大的油田。以后经全面开发,1985年原油产量达494.5万吨。1998年,以它为核心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产原油871万吨,天然气4.71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石油工业十分落后,当时最大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不过10余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然经过三年恢复期,但直到195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也只仅有43.5万吨,这个产量仅仅能满足社会生产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1954年,以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为队长,地质师张恺、实习生宋汉良、朱瑞明等十人组成地质调查队,对新疆黑油山——乌尔禾地区完成1:10万的地质普查后,明确提出该地区有很好的含油前景,建议进行地球物理详查和探井钻探。

19551月,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举行,把新疆确定为重点勘探地区之一。经过半年的准备,技师陆铭宝任队长的1219青年钻井队由独山子开赴黑油山。195576日,南侧1号井开钻; 1029日完钻,次日喷油。从此,克拉玛依这个象征着吉祥富饶的名字传遍了五湖四海。

1960年,油田初步探明含油面积290平方千米;克拉玛依——乌尔禾油田先后发现克拉玛依、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等多个油田,整个轮廓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的克拉玛依已经建设成为一个依托石油立体发展的工业城市。

中期

改革开放年代,克拉玛依追踪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的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和创新,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使探明储量和原油产量连续25年稳步增长。20世纪8090年代陆续探明百口泉、红山嘴、乌尔禾、夏子街、火烧山、北三台、彩南、石西和玛湖等一批油气田,进入新世纪又相继找到陆梁、石南、莫索湾和安集海等油气田,油气勘探连年获得重大突破。

现代

迄今为止,克拉玛依累计发现油气田25座,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29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66.6亿立方米;2004年生产原油 1111万吨,生产天然气25.5亿立方米,分别比1958年增加30倍和751倍。今天的克拉玛依油田,已不再是原来十几平方公里的黑油山,而是以黑油山为基点,向南、北、东三方辐射的千里油区。

随着油气资源的加快开发,克拉玛依石油炼制及化学工业蓬勃发展。在半个世纪以前只有7万吨炼油能力的基础上,建成拥有50多套先进生产装置、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1000多万吨的石化企业,石油化工产品已达220多种,其中一批主导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现在,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油化工基地,已经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工作对象准噶尔盆地,发育着巨厚生油岩层,蕴藏着86亿吨石油资源和2.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目前探明率分别只有20%3.4%左右,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名称来历

说克拉玛依必与黑油山分不开。

传说在50年代初期,有一个叫赛里木的老头,赶着马车在戈壁滩中砍柴,在茫茫戈壁中经过几天的行程意外发现了一个山丘,山丘上到处冒着黑色的液体,但不知何物,他便试着用布蘸了一点擦在车辘里,车轮马上不咯吱咯吱地响了,车子也轻快多了。老人用葫芦带回了一些这种黑色的液体,乡亲们觉得好奇就就四处传开了,当时正在寻找石油的中国石油勘探者听到了消息,在老人的带路下,找到这块这个地方,后来就叫黑油山,由此解开了克拉玛依石油会战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联合成立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黑油山附近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在俄文资料中,黑油山被称为kapamau,即维吾尔、哈萨克语黑油的音译 ,译成汉文时,有人译为克拉玛依,有人译为喀热玛依,也有人译为喀拉玛依。

会战初期,人们在汉语书面和口头语言中一般都使用黑油山这一名称,如19551月拟定的《黑油山地区深探钻总体设计》,3月测定井位的第一口井就叫黑油山1号井。但有些文字资料和口头语言中,也有用克(喀)拉玛依的。19551029日,1号井出油,标志着一个新油田的发现。同年1125日新疆日报和1126日新华社电讯稿报道这一消息:黑油山油田第一口探井出油黑油山油田第一口探井钻成。在几乎所有正式场合和汉文文件中 ,都使用黑油山这一名称。

19562月下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到油田视察工作,提出建议按照维吾尔语的读音,将黑油山油田更名为克拉玛依油田。

91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务局和矿区党委成立,只金耀任局长,张之林任党委书记。

9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

910日,独山子-克拉玛依公路正式通车。

是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在大会发言中报告克拉玛依油田面积已达到13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在1亿吨以上,已经具备了建设大油田的资源条件。

1956 1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克拉玛依市的决定》。同年31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进行建市的筹备工作。610日,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克拉玛依市筹备委员会,只金耀任主任,孙自力、阿不拉海提任副主任。

511日 ,新华社发布消息,宣布克拉玛依地区是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引起巨大轰动,从而使克拉玛依作为一个地名被介绍国内外。

此后,有些在克拉玛依工作的同志认为“克拉”两字译音不准,于是有人建议改用“克热”代替。1956619日到912日一段时间里,《新疆石油工人》就使用了克热玛依,直到该报第47期转载人民日报95日社论《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以后停止使用至此,克拉玛依作为地名的用字才完全固定下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